当前位置: > 资讯 > 正文

读吕贻良老师所著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—— 锦绣舞台与历史回响

在当下文艺创作日益多元的时代,一本将现代京剧与历史文化重新编织的剧本集格外引人注目。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不仅是一部剧本集,更像是一部关于历史、人物、精神的舞台史诗。翻开书页,读者仿佛置身幕帷之后,看见人物粉墨登场,唱念做打,古今情感交错,浓缩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不懈探索。

本书作者吕贻良,1959年至1968年投身黑龙江省基层文艺工作,之后在林业、教育和民政等岗位辗转多年。丰富的社会阅历为其创作注入了生活底色。自2007年退休后,他专注于文学剧本创作,先后完成多部现代京剧与新编历史剧,如《丁洁琼》《碧血丹心》《杜雪颜》《党的儿子》等,并以《薛涛》《马陵道》《西施剑》《洪承畴》《绮蕾》《行乐图》《胡雪岩》等从史料、传记乃至古代小说中取材的剧目,展现出恢宏视野与扎实考据功底。作者曾多次在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获奖,其散文、诗歌、诗词等作品同样屡有佳绩。这种跨领域的文学素养,使他的剧本更具诗性、也更有历史纵深感。

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汇集了作者近年创作的重要剧目,从唐代女诗人薛涛到明清风云人物、从抗战女英雄杜雪颜到智斗国民党军统的地下党员林峰,再到取材《史记》《东周列国志》的《西施剑》《战河西》,以及描写清代宫廷与奇女子悲剧命运的《绮蕾》《行乐图》,每一部剧都以鲜明人物、曲折情节和浓烈情感构建起一个独立而饱满的舞台世界。全书目录清晰,将各剧按场次细分,兼具传统戏曲“折子戏”的精巧结构与现代剧本的完整叙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剧作并不只是历史故事的搬演,而是在忠于史料的基础上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与情感冲突。例如《薛涛》以薛涛与元稹的情感波折为主线,既有诗酒风流的雅趣,也有女诗人自创“薛涛笺”砺志自立的坚韧;《西施剑》讲述张仪在巴蜀宫廷的险恶与夫妻情感的考验,历史与戏剧情节交织出权谋与爱情的悖论;《杜雪颜》塑造了一位抗战女战士在潜伏与搏杀中的坚毅与智勇,读来有浓郁的革命英雄史诗气质;《绮蕾》则展现奇女子在皇太极权势下的抗争与悲剧命运,凸显出女性视角对帝王史的反思。可以说,这些剧目共同构成了“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”交汇的舞台景观。

读这些剧本时,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舞台感极强。作者不仅熟悉京剧程式、唱念做打,还善于用诗化语言推进剧情。像《薛涛》中薛涛与元稹“花前月下”的对唱、《西施剑》中蜀宫剑影的紧张铺陈、《杜雪颜》里潜伏与爆破的张力,都在文本中预设了动作、布景与唱段节奏,让读者仿佛听见锣鼓经、看见水袖翻飞。这种“可视化”与“可听化”兼备的写法,是剧本成功的重要条件。

此外,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兼顾史实与人性。薛涛、绮蕾、杜雪颜等女性角色尤为动人,她们在权势、战争、情感夹缝中展现出的智慧、勇气与自我意识,突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多为陪衬、柔弱的窠臼,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。这种“女性书写”不仅丰富了剧本的人物谱系,也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,使传统京剧题材焕发出现代价值。

作为读者,我在阅读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时,不止一次被其中的诗句与唱词打动。比如薛涛在被贬松州时写下“萤在荒芜月在天,萤飞岂到月轮边?重光万里应相照,望断云霄信无传”那种孤绝感,不仅是角色的台词,也仿佛是作者对命运、历史和艺术的感喟;而《绮蕾》中“多尔衮引进王府保护,订定攻守联盟,刺杀皇太极,却遭致失败”的情节则读来惊心动魄,颇有历史惊悚剧的张力。这样的文本让人既能获得传统戏曲的韵味,又能体会现代戏剧的叙事冲击。

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是一部承继传统、推陈出新的力作。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形式的深情,也提供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对话、文学与舞台互动的样本。对于京剧爱好者,它是可以直接用于排练、改编的剧本资源;对于普通读者,它则是一扇窗口,让人从戏剧情节走近人物命运,从唱词诗句感受时代风云。从薛涛到绮蕾,从杜雪颜到林峰,这些人物跨越历史长河汇聚在同一舞台,像一幅长卷,既有泪也有光。

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既是对传统的整理,也是对未来的开拓。作者以他的人生经历与艺术积淀,将这一点落在实处,使《新编中国京剧角本》成为值得反复品读、思考与实践的剧本集。对于今天的戏剧舞台和文化研究者而言,这本书的意义已超出一部普通剧本集,它是一份用心的文化传承。

展开全文阅读